1、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手术的适应人群:
选择行微创手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表现出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并须满足以下条件: 1.持续或反复发作根性疼痛; 2.根性疼痛重于腰痛。如腰痛症状大于腿痛的中度以下膨出的患者可先做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 3.经严格保守无效。包括运用甾体或非甾体止痛药、理疗、作业或条件训练程序,建议至少保守4-6周,但如果出现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则需要立即手术; 4.没有滥用及心理疾病史;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弯腰困难; 6.为了确定突出或脱垂的髓核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椎间孔骨质增生的情况,手术前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和MRI是确定髓核大小、位置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2、操作的基本原理
其目的是通过在椎间孔的三角区、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其手术方法是通过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手术器械、成像处理系统、以及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在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可以使用射频技术修补破损的环等。
椎间孔镜的优势:
I、微创:通过侧入路到达目标区域,避免传统后路手术对椎管和神经的干扰,不咬除椎板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
2、目的直接:手术效果与椎间盘手术的黄金标准---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相一致:
3、适应症厂: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部分堆管狭窄,堆间孔狭窄,钙化等骨性病变
5.性高:局麻,术中能与病人互动,不伤及神经和血管:基本不出血,手术视野清晰大大降低误操作的风险:
6,康复快:术后2-3天可下地活动,平均1-3个月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
7.病人满意度高: 立即缓解疼痛, 大小便白理,护理简单,一殷不用:皮肤切口仅7mm:符合美学观点。
8.扩展范围广:结合经皮内固定技术,可微创方式完成脊柱滑脱与不稳的融合及固定:此基础平台易于扩展至颈椎椎间盘内窥镜手术。
椎间孔镜手术中手工磨钻(骨钻)的应用产品说明:
早期的椎间孔镜手术系统里,没有手工磨钻,包括Thomas Hooland在2002年在盘内镜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手术系统,用于处理脱入椎管的髓核,使用的椎间孔镜成型手术工具中,处理骨性结构仍然使用的是“环锯”,只是新增了环锯的型号,并设计出“弯型导杆”和“蛇形髓核钳”,这套代T氏椎间孔镜手术系统。2004年教授总结两年来的手术经验。对手术系统加以改进,新增4mm,6mm ,7mm,8mm,9mm骨钻,定位器(TOM)用于处理椎间孔狭小,或者腰5骶1节段的椎间孔成型。这套手工扩磨椎间孔的磨钻系统应用至今,虽然不同的厂家或教授稍稍变更骨钻的直径或外形并“冠上自己的名头”,但磨钻没有变。
那么,教授为什么把“环锯改成磨钻呢?”是因为磨钻比环锯更吗? 有经验的脊柱内镜医生都知道,如果椎间孔狭小,想用环锯快速处理关节突,就需要用“克氏针”作为次导杆,这就存在几个问题:
1:克氏针直接敲入椎管真的吗?
2:频繁的导杆更换会拉长手术时间。
3:因为关节突矢状位的扭转角使得环锯更换中容易向腹侧打滑。
4:早期的椎间孔镜手术医生认为“环锯不能进入椎弓根连线内侧”。
以上这些问题对于新设计的磨钻来说,很容易就解决了。
椎间孔成型过程中,磨钻使用通常是两种情形:
1:如果虽然椎间孔狭小,但穿刺针仍然能直接到达靶点位置,置换导丝后,沿导丝用4mm . 6mm. 7mm. 8mm,9mm磨钻由小到大扩开椎间孔,后放入大导杆,导入工作套筒,节约大量手术时间。
2:如果穿刺针不能一下到达靶点,先软组织扩开,把保护套筒放在关节突关节上,用定位器(TOM)从关节突上直接敲入椎管到靶点,(注意:定位器针突入椎管时及时更换钝性的针芯。),拔出针芯,放置导丝到位,再拔出TOM外套,沿导丝用磨钻由小到大逐级扩磨椎间孔,直至能轻松进入工作通道。
手工磨钻的使用,节约了大量的手术时间,使椎间孔成型变得“容易”。初学者一旦掌握很容易忽视磨钻的风险,相比环锯,磨钻的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