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锌合金牺牲阳极
锌-铝-镉合金牺牲阳极
执行标准:GB/T 4950-2002 SY/T 0019-97
主要性能:阳极自溶性小,电流效率高,阳极发生电流的自调节性能好;保护年限较长,可达20-30年,一般不会发生过“过保护”现象
适用范围:适用于海水、淡海水介质中的船舶、压载水舱、机械设备、海洋工程和海港设施、钻井平台、港口码头、海水介质的冷凝器、水泵以及低电阻率土壤中的管道、电缆等设施金属防腐蚀的阴极保护
产品特点:锌铝镉系(ZAC)牺牲阳极则是用高纯度锌及铝、镉合金化而铸成的。该产品经中国船级社(CCS)认可,质量标准符合GB/T 4950-2002标准,锌阳极化学成分符合US MIL-A-18001H和ASTM-B418标准。用于管道的阳极同时符合SY/T0019-97 埋地钢制管道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 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同规格尺寸!
在土壤让使用中,土壤电阻率宜小于5Ωm,在土壤潮湿情况下可扩大到30Ωm。
腐蚀防护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早在其著作中用文字描述腐蚀现象的。柏拉图把生锈说成是从金属里分离出来的土质。大约两千年后,乔治乌斯·阿古利可拉在其矿物学巨著《自然化石》中发表了同样的见解:“铁锈(拉丁语ferrugo或ru-bigo)顾名思义就是金属铁的一种分泌物。用各种包扎材料可以防止铁生锈,如漆、拉建造了一座浮桥。但是后来插进去的新链节发生了腐蚀损坏,而原先使用的那些旧链节却完好无损。今天有时候会听到有人发表这样的看法:与用过的旧铁器相比,新制成的铁件材质更差些,更容易引发腐蚀,甚至在古代也流行这样的说法。
腐蚀过程的概念是从拉丁语corrodere(侵蚀、消耗、逐渐毁坏)引申而来的,早出现在1667年出版的《哲学学报》上[2]。1785年有关白铅漆生产的文献中讨论到腐蚀过程,该文献是从法文翻译成德文的。在1836年英国的戴维爵士有关铁在海水中的阴极保护的英文论文的翻译稿中也提到腐蚀过程[3]。无论如何,直到现在腐蚀过程的概念仍被不加区分地与腐蚀反应、腐蚀效应、腐蚀破坏等概念混用。只有在德国工业标准·DIN50900分中才对这些术语进行了区分和定义
裴莹莹 18625879268